快资讯丨年报观察|叮当快药“快不了”:母公司5年亏损57亿 高度依赖三方平台

红星资本局   2023-05-18 18:11:26

红星资本局5月18日消息,叮当健康(09886.HK)于近日发布的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亏损持续扩大,5年时间累计亏损约57亿元。同行的阿里健康(00241.HK)、京东健康(06618.HK)则已率先实现扭亏为盈,给叮当健康带来了一定压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第三方线上平台收入为叮当健康贡献了过半收入的同时,也暴露了其高度依赖他方的弊端,这对于重资产自建线下药房的叮当健康来说,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另外,叮当健康屡被投诉“28分钟送药上门”宣传失实,“叮当快药快不了”已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不良印象。

盈利困局难解

5年累计亏损57亿元

叮当健康于去年9月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近日,叮当健康发布了2022年财报,作为叮当健康上市后的首个年报,财报数据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然而,2022年度,叮当健康的亏损却在持续扩大。

其2022年年报显示,年内收入约43.29亿元,同比增长约17.7%;年内亏损进一步扩大至28.42亿元,同比增长约77.8%;经调整年内净亏损约1.29亿元,同比收窄约60.9%。

红星资本局观察了叮当健康近5年的业绩报告,其营收逐年平稳增长的同时,亏损也在不断扩大。2018年-2021年,叮当健康营收分别为5.84亿元、12.76亿元、22.29亿元、36.79亿元;亏损分别为1.03亿元、2.74亿元、9.2亿元、15.99亿元。5年时间合计亏损约57亿元。

截图自叮当健康2022年年报

关于年内亏损持续扩大的原因,叮当健康称,主要是由于公司已将具有优先权的股份作为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入账。事实上,早在3月3日发布的业绩预告中,叮当健康就曾提到由于该项目属于非现金项目,再加上撇除上市开支影响,因此叮当健康在经调整年内净亏损上有所收窄。

基于上述原因,市场上有声音表示,叮当健康已离结束亏损不远。

但是否实现盈利作为评判叮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二级市场并不“买账”,资者对叮当健康的印象也还停留于“烧钱换市场”,其股价在上市后便快速破发。2022年9月14日,叮当健康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12港元/股,当日叮当健康平收,总市值161亿港元。5月18日,叮当健康收跌2.37%,报2.47港元/股,总市值33.13亿港元,较上市当日股价已跌去近8成。

与此同时,对比另外三家已在港股上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01833.HK),基本面均好于叮当健康。

其中,京东健康已在2022财年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净利约3.83亿元;营收约467.36亿元,同比增长52.3%。阿里健康也在5月5日发布正面盈利预告,预计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利润不少于4.5亿元,在此之前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的年度为亏损约2.66亿元。平安好医生虽未实现扭亏,但2022财年的营收规模已达61.6亿元左右,远高于叮当健康。

高度依赖第三方平台

还需支付大量佣金

重视自建线下药房和配送体系的叮当健康,却对第三方线上平台极为依赖。

资料显示,叮当健康的发展重心,已从传统线下药房转向线上平台。而在线上平台的基础上,又演变为单一的第三方平台到自营即时到家数字药房与第三方相互配合。

叮当健康称,通过全渠道网络接触到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并以此增加了用户基础,包括自己的线上平台、知名即时及电子商务公司的第三方线上平台、分销商及线下渠道。虽未明确指出第三方线上平台,但截至目前,美团、饿了么等巨头都已深入医药及时配送赛道,挤压叮当健康市场份额的同时,叮当健康也不得不借助巨头们庞大的用户群体入驻开店。

起初,叮当健康的自营线上平台收入尚能与第三方线上平台平分秋色。招股书显示,2018年,叮当健康来自第三方线上平台的收入为1.87亿元,占线上直营总收入的48%。

而从2019年之后,叮当健康的自营线上平台就被第三方线上平台全面赶超。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其第三方线上平台分别收入5.07亿元、10.76亿元、17.95亿元和5.18亿元,分别占同期线上直营收入的55.9%、63.5%、69.5%及72.6%。

截图自叮当健康招股书

红星资本局查阅叮当健康2022年年报注意到,其只对整体线上直营渠道营收情况有所披露,为30.91亿元,同比增长19.6%。

另外,不管是自营线上平台还是第三方线上平台,叮当健康的毛利率都在持续下滑。截至2022年一季度,叮当健康自营线上平台毛利率已下滑至26.7%;第三方线上平台毛利率下滑至34.8%,略高于自营线上平台。

这与互联网巨头瓜分流量池的竞争日益激烈有关。相较于叮当健康这类更垂直的医药电商,美团、饿了么等综合类电商平台更符合消费者日常的使用习惯。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叮当健康在中国数字零售药房市场的份额只有1%。

一方面,叮当健康高度依赖第三方线上平台。另一方面,叮当健康还需向第三方线上平台支付大量佣金。

2018年-2021年,叮当健康的技术服务费分别为753.4万元、2638.8万元、6077万元和9993.8万元,分别占当期的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比例为5.3%、9.5%、13.8%和12%。据悉,叮当健康的技术服务费即包含支付给第三方平台进行促销活动的佣金。

不发货、不退款

“28分钟送药上门”频遭投诉

叮当健康在成立之初,以O2O模式在医药电商中间开辟了一片蓝海。为提高送药速度,叮当健康在线下自建叮当智慧药店,还承诺“28分钟送药上门”。伴随着竞争者增加、重资产运营等多方面因素,叮当健康“28分钟送药上门”的承诺逐渐出现各种问题。

2014年,O2O模式刚刚兴起,时任仁和集团董事长的杨文龙瞄准医药电商转型O2O的时机,二次创业创办了叮当健康。彼时,药给力、药快好等医药O2O平台的新兴公司逐渐出现资金断裂停运,叮当健康则在战场中活了下来。

“28分钟送药上门”既是叮当健康的广告口号,更是其区别于其他医药电商的特色服务,在当时被看作是解决了送药“最后一公里”的一大进步。不过后来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

截图自黑猫投诉官网

截至目前,叮当快药在黑猫投诉的投诉量累计已达1711起,投诉事由包括长时间不发货、物流信息不更新无法退款、药价居高等,有大量网友吐槽28分钟送达不属实。

甚至有网友发帖表示,自己购药付款后长达四个月不发货,申请退款也未能成功。红星资本局查看该笔订单显示,网友于2022年12月发起的一笔订单显示,到2023年3月仍未退款成功。

另外,2022年12月,有消费者反映叮当快药某店铺“有药不卖”引发关注。对此,叮当快药在微博回应称,系夜间紧急从库房配货,因来货量大暂停营业,进行营业前的入库准备工作,而涉事消费者因着急买药自行闯入店内。据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丰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进入调查并进一步核实。

投诉、举报,叮当快药在扩大用户群体的同时却身陷舆论漩涡,如何挽回消费者信任成为摆在其面前的一大难题。针对诸多问题,红星资本局向叮当健康发去采访问题,截至发稿未有回复。

(文章来源:红星资本局)

热文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