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安王君
3月29日,工信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资料图)
《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产业”的地方特色食品发展格局,培育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传统优势食品产区,2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地方特色食品产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业化典型案例。
全方位保障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
《指导意见》主要任务涉及7个方面20项任务,其中包括优质原料保障、产业集群建设、技术装备提升、质量安全保障、特色品牌培育、转变发展方式以及业态模式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业态模式创新方面,《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企业巩固与商超、便利店、社区生鲜等传统渠道的合作,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产销对接,深化生产、流通、销售、服务全渠道布局,实现线上线下多元业态深度融合。科学构建地方特色食品消费需求数字预测模型,解析不同地区消费偏好以及未来消费流行趋势,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合理调配研发、制造及营销资源,更好满足地方特色食品消费需求。
从实际经营情况来看,许多企业都有布局地方特色食品。例如叮咚买菜,平台此前一直有布局例如广西螺蛳粉、广西沃柑、四川翠冠梨等地方特色食品。叮咚买菜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自2020年进入北京市场以来,在运营中公司发现,北京消费者对于北京本地商品、北京味道的认可度和需求度比较高,例如庞各庄西瓜、平谷大桃、月盛斋牛肉等等。
2022年10月,叮咚买菜上线百里鲜货频道,让更多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吃到北京味道。据叮咚买菜透露,北京本地商品群众基础好,尤其是该频道上线以来,其中生鲜和标品两大品类的销量占比也稳步提升,成为叮咚平台上不可或缺的本地特色商品。
鼓励夜间经济
政策持续释放利好
在打造多元融合消费场景方面,《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打造集食品品鉴、文化创意、社群交往等功能为一体的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场景,提供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多元化的消费体验。积极将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元素嵌入夜间经济、特色餐饮集聚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消费场景和载体,广泛凝聚人气,促进地方特色食品消费。
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开始尝试不同的业态,延长营业时段。咖啡品牌星巴克2019年就在上海开了首家“星巴克甄选咖啡·酒坊”,开启咖啡与酒吧一体的新模式。此外,奈雪的茶、Tims中国、陆正耀打造的库迪咖啡等都通过“日咖夜酒”等方式加码新赛道的同时延长运营时间,试图创造更高的营收。
以星巴克臻选北京坊旗舰店为例,其在门店三层为顾客带来了特调酒饮的体验,可供顾客下午或夜晚小酌一杯。星巴克臻选北京坊旗舰店经理黄丹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和,我们看到夜间来店内消费和体验的顾客逐渐增多,销售保持着每周增长的态势。
针对商超餐饮企业如何在政策支持下更好将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元素嵌入夜间经济方面,商务部研究院电商所副研究员洪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商超餐饮企业可以通过掌握地方特色食品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了解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和消费能力,开发出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特色食品消费元素。另一方面,加强品牌建设。商超餐饮企业要将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元素嵌入夜间经济,需要建立品牌形象,打造独特的品牌文化和特色,提高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
此前不久,在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商务局联合印发《清理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中曾明确指出,将制定实施商圈外摆经营管理规则,在重点商圈组织开展外摆试点。
从鼓励重点商圈开展外摆试点到如今十一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政策端持续释放促消费利好。对此情况,洪勇认为,政策制定的背后包含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及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等三个方面。
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洪勇认为地方特色食品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推广本地特色食品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形象。
“推动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增加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洪勇指出,“特色餐饮集聚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消费场景和载体是消费者的主要消费场所,将地方特色食品元素融入其中,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增加消费者对品牌和商家的忠诚度促进消费。”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